怒道:“安大姐,莫要惹了某家,某怕你安家……”话还没有说完,身后便传来耆长的哈哈声。
“哎呀,户长!我找你老半天了,可算找着你了,”耆长满脸带笑的踏进安家前院,“我家大哥和二哥正在搭祭棚,也不知道合不合规矩,我又不敢做主,便四处找你问计,哪里想到你在安家闲唠?”说着就伸手去拉李户长,“我的户长老哥,快点随我过去,这马上天都黑了,再晚些就得点上火把干活了。”
李户长被他推推掇掇的往院外走,一边走一边埋怨,“你家搭祭棚怎么也不和某说一声?某还正找人搭呢?”
耆长乐呵呵的答道:“户长整日忙碌,些许小事俺这些人替你想着就是。快去指点指点,若是不合规矩再重头来过。”
李户长被耆长奉承的心中烦躁稍少了些,也正好借机从安家抽身离开,便假意笑道:“有你出马,哪里会不合适?还用得着某看?”
“走,家里浑家新烫了酒,看完祭棚咱们哥俩吃几口。”耆长说着,飞快的向安木眨了下眼,拉着李户长如飞般跑了。
吕氏冲着大门‘呸’了口,骂道:“遭天瘟的,不得好死!以前安举人在时,年年过来装孙子问祭棚怎么搭。”
安木没有接吕氏的话,她觉得浑身虚软,站也站不稳。她不想和李户长争执,更不想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地,可是刚刚的情势如果不争执那么自己就要和大郎连夜去搭祭棚。就是李进肯帮她去搭,户长一计不成还会再生一计,直到把她们姊弟算计死。
她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情,李户长和她已经不死不休了。不是她和大郎死,就是李户长死。若是她软弱,只怕被人啃的连骨头都不剩下。她捏了捏手里的《宋刑统》第一次觉得法律并不能保护安家,她需要那些游离于法律之外却拥有真正生杀大权者的保护。
“李进叔,”她叫过了在一旁安慰何老三儿子的李进,“您早些休息,明日一早去往县里,将青菜给张文学送去,顺便不要忘了候押司家,去时问他一声,何老三的事情要如何处置?”
李进慌不迭的答应了,何老三的大儿子听到他们进县里是为了何老三的事情,‘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磕头道:“多谢大姐,爹爹的事情您费心了。明日我和李进大哥一起上县里,若是有跑腿需要出力的只管使唤我。”
安木急忙闪身避开,嗔道:“跪来跪去的成甚样子?快收了眼泪早些休息,明日随着我李进叔一起上县。”
何小一听到安木这样说,抹了把眼泪,从地上站起来深深施了一礼。
一夜无话,早上安木和大郎起身后,吕氏已经拉着铭哥等在屋外,先领着他们去棚屋中哭上一阵后才服侍他们吃了晨食。
“大姐,今日是春耕之时,咱家不去能合适吗?”吕氏看到铭哥和大郎玩到一处后,低声问道。
“不妨事,”安木微微抬头,指了指手中正在看的《宋刑统》,“不成丁者不担赋税,父母丧者不入乡射之礼。儿和大郎正占了这两条,祭祀一事我和大郎是不能出面的。”
吕氏听到安木这样说,长出了一口气,随即又担忧了起来,“若是户长故意找岔怎办?”
“候押司虽说过,让儿不要故意和李户长起冲突,可是他这样死死相逼。若是咱们不加以反抗,只会让他觉得咱们软弱可欺。”安木说道,“这乡里的事情多了,咱们能逃过一件,却逃不过第二件第三件去。是得想个法子让李户长害怕和咱们做对……”
“可是,咱们现在一无功名,二无亲友可以投靠。能想甚法子呢?”吕氏皱了皱眉头。
安木微微一笑,“读书人,自然要用读书人的法子。”
叫过正在院中和铭哥玩耍的大郎,沉声道:“从现在起,姊姊要教你声律启蒙,你须得用心铭记。”
大郎看到安木一脸的严肃,用力的点点头。
--推荐好友的闺宁重生幼年,扭转乾坤,但求此生亲人平安顺遂,享一世安宁!
第29章雅祭
更新时间2014…4…6 14:45:55 字数:2146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安木在书桌前正襟危坐,大郎和铭哥并排坐在她的对面,一字一句跟着读。
大郎异常用功也非常聪明,不论安木教他什么,他都强迫自己记住,如果今天背不完那么就不许自己吃饭,有时让安木看的直心痛。他一夕之间失去了父母,姊姊又昏迷了两三天,由万般宠爱的独生子变成无人关心的孤儿,当面对户长那贪婪的目光时除了害怕还有绝望,直到姊姊‘醒了’,才觉得有了依靠,让他瞬间就长大学会了懂事。
当安木告诉他这是爹爹唯一留下的东西,我现在传给你了。大郎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学会这些东西,保护姊姊,保护安家,保护爹爹留下的东西。
《声律启蒙》一书原名为《声律发蒙》为元代的祝明所编共两卷,只收有平声三十个韵部的字,在康熙年间被湖南车万育重新编撰成熟,后改为启蒙。在清朝是和四书五经一样属于必备书籍,流传甚为广泛,是必不可缺的私塾读物。
北宋的启蒙读物也就是这么几本,无非就是《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罢了,像《弟子规》和《增广贤文》等都是后世发明的,在一个缺少幼童启蒙的时代里,如果有一个新的启蒙书籍出现,那是多么震撼世人。当那些不会做诗的读书人看到这本书时,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安木有一个信息量很庞大的图书馆,只要是学校里有的书籍,都可以在图书馆系统里找到。想了很久,决定让安举人‘写’出一本《声律启蒙》,反正安举人已经去世了,谁也不能找他对质,更何况自己是一个六岁的小丫头,也绝对不会有人想到这本书实际是她弄出来。如果有人问为什么没有留下一纸半字的作为凭证,自己可以说只是形成腹稿所还未成书。
为了能够摆脱现在的生活局面,剽窃就剽窃吧,安木的心中没有负罪感。
所以,在每天下午,村民们总会看到姊弟俩人身穿孝服,捧着几页纸,跪坐在安举人的坟茔前不知在读着什么,读完了之后就将纸在安举人坟前焚化。
现在的人们和后世不一样,后世大学生太多了,而且由于后世的道德水准大幅度降低,以至于人们产生了不需要上学也能混个人上人的思想。再加上那些叫兽时不时蹦出来秀个下限,所以后世的人们根本就不尊重读书人。
现在,布衣毕升的父亲还在歙县的匠铺中刻着雕版,没有生出发明活字印刷的好儿子,再加上江浙一带的竹纸技术未完善纸质易折易碎,现在使用的藤纸和麻纸价格又极高,所以书籍和唐末时的价格没多少区别,直到七十年后仁宗庆历年间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才开始大幅度降价。
北宋初期的书籍都是论卷卖的,发行量广的书籍每卷最低五十文,比如士人必备的《前汉书》有一百卷,要卖五贯。而一些发行量小的书籍或者佛经那价格则是高的吓人,在千年名刹宝林禅院中收藏的一套《大藏经》则是稀世之宝,价值数千贯。当一本书的价值超过普通农户一年收入时,读书这个职业被视为是富贵人家才玩得起的高雅艺术。普通老百姓的家中若是能有一个识字的孩子,那他家的地位就可以立刻在这个地区上升一个档次。
安木深谙这个道理,所以她每次和大郎读过《声律启蒙》后就当着村民的面烧掉。当村民们看到那些整洁的白纸写满了字迹,然后被姊弟俩人烧给安举人时,都心痛不已。一文钱只能买两张写字的纸,这安家姊弟每天就要烧掉好几张,那就是每天几文,普通百姓哪里烧得起?村民们在讨论他们败家的同时也在羡慕,这就是读书人的祭祀啊,怪不得与我们不一样,咱们最多也就是烧点草纸,怎会有安家姊弟这般的大气。
不出两日,安家姊弟这种怪涎行为就随着村民们的议论和李进和候押司的有心传播下,如飞般的在沈丘几县中流传。当读书人知道后称其为雅祭,对安家姊弟的行为大加赞赏,甚至引发了一股焚诗祭祀先人的潮流。
安木和大郎跪在坟前读《声律启蒙》,吕氏则是牵着铭哥站在一旁等候,并督促着铭哥随着姊弟俩一起背。见到有人来向她打听姊弟俩人读的是什么诗时,满脸的喜气洋洋,就连说话的声音也高了几分,“我家大姐和大郎读得是安举人生前写的诗,是单独写给大姐和大郎的,我家小子也沾了光,跟着学了几句……”
村民们见她得意非凡,心生羡慕,想到安举人在时曾教孩子们读过书,倒是教出来好几个识字的人。现在安举人去了,再没有读书人肯来坐馆。天下的学子们读书是为了科举为了做官,只有那些穷苦潦倒考了一辈子科举也没有考中的措大们才肯屈尊去教书,像安举人这样为了被沙湾收留而愿意教农夫子弟的书生们少之又少。
现在没有人教书,以后孩子们也就只能和自己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一辈子。如果识了字,也许就能被县里的哪个铺子看中做学徒,虽然做学徒异常辛苦,却也强过在田里刨食儿吃。
有些人想明白了这中间的利害关系后,不免就思念起安举人的好处来,自此以后待安家格外亲切。
在这些人中,耆长就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他对安家表面上若即若离,可是一到夜里,便会让自己的儿子给安家送给吃食或是在李户长找安家麻烦时巧妙的拦一下。
安木猜不透他为了什么原因,见他不说透,便也装做不知道的样子。每日清晨,和大郎去棚屋里哭一阵,然后便领着大郎和铭哥坐在书房里读书,到了下午又和大郎披麻戴孝的去安举人坟前痛哭和读书。
>;
第30章苦涯
更新时间2014…4…7 16:41:31 字数:2383
过了几日,候押司派来的人带来了县里的消息,安木忙将锁嫂一家请到了外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