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派干部由于生活不便,水土不服,要求调回原单位工作,是很正常的事,也是允许的。但必须给出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曹操的理由是身体有病,不适应工作。
好在有曹嵩在朝里上下协调,不久朝廷同意了曹操的请求,但没有更合适的地方安排他,只能回原单位继续担任议郎,这样以来,级别和俸禄相应下降了很多。
大概是中平二年(185年)年初,曹操回到了洛阳,继续担任品秩六百石的议郎。可是,他仍然经常请病假,不好好上班(常托疾病)。
在这个时候,兖州刺史部所属的东郡空出太守一职,有关方面经过考察,觉得曹操担任这一职务比较合适,有意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
放在一两年前,曹操肯定会认真考虑这一任命,但是他现在已经没有了那番激情和壮志,造成这一转变的是他在济南国的经历。
对于改造一个世界,他已经感到心灰意冷。对于成为“治世能臣”,他甚至感到了力不从心。
他此刻最想做的是:思考,休息,读书。
他决定辞去一切职务,隐居起来。这一年,他才三十一岁。
txt小说上传分享
刚过三十岁就心灰意冷(1)
中平二年(185年)底,曹操以生病为由,辞去刚刚被任命的东郡太守一职,之后回到故乡谯县。距上次因宋皇后事件受诛连罢官回到家乡已经六年。不过,东郡太守这一职务,曹操以后还有机会再次担任,那是又一个六年以后的事了。
近两三年来,作为帝国的年轻将领,他带兵与黄巾军作战,拿黄巾军的话说,他的手上沾满了太平道兄弟们的血。后来,他又在济南国惩治了不少贪官污吏,这些人以及一些黑恶势力也把他当成了敌人。
现在,他在不任上,手里没有兵权,辞官之后就是一名普通百姓,那些成心想报复他的人就有了机会。所以,他不能大张旗鼓地回家,甚至最好不要住在府里,时间一长难免会走漏消息。
谯县城以东五十里有一处林木茂盛之地,涡河从这里流过时拐了一个弯,形成一块三面环水、面积很大的林带,曹仁、曹洪等人都在外地,曹操亲自动手设计了一处房子,在夏侯渊等人的帮助下很快修好,对外称是夏侯家的精舍(别墅),其实是给曹操秘密居住。
从中平二年(185年)底到中平五年(188年)初,曹操在此生活了近三年,期间从未离开,真的过了上隐居的生活。
隐居在士人心里是挥之不去的情结,尤其当人生出现挫折或对社会现实失望的时候,这种心态就更加强烈。而在那个时代,隐居还是士人的一种时尚,是受人敬重的一种生存方式。
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清静无为,被视为一种美德,由此造就了不少名声很大的隐士,有的人愈隐愈显,愈显愈隐。
曹操隐居没有做秀和沽名钓誉的意思,他是真隐居。关于在这段不算短的日子里的心路历程,二十五年后他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进行过阐述。他说:“辞官之后,年纪尚少,看身边的人,有的年已五十还不算老。我私下在想,就是稳居上二十年,等到天下清平,也不过与周围这些人年岁相当。所以我回到乡里,在谯县以东五十里筑精舍,想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把自己彻底封闭起来,杜绝与宾客往来。”
曹操在精舍里主要任务是读书和思考,除此之外,精舍周边林木绵延,也是各种动物喜欢出没的地方,冬春季节可以在此射猎。以前曹操对射箭和骑马都很感兴趣,现在有时间也有条件了。经过反复练习,他的骑术更精了。日后曹操南北征战,经常亲自带队出征或偷袭,他最喜欢带领的就是骑兵,而成为一名优秀的骑士,在他日后的军事生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精舍隐居期间曹操写了不少诗作,保留下来的有一首叫《对酒》的诗,描绘的是作者心中理想社会的模样:吏役不上门叫嚷,君王圣贤,大臣们都是忠良;人民不争斗,人人都知道礼让;三年耕种,够九年的口粮,家家户户粮满仓……
这是多么美好的太平盛世景象。曹操心中依然向往着一个承平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政治清平,君王贤明,大臣忠良,官吏爱护百姓,徭役轻薄,民风淳朴,人人都能善终。
此时的曹操一心向往的还是“治世”。虽然在治世里实现不了当英雄的理想,但做一个贤良有为的能臣,也是他乐意追求的目标。
但这些与现实的反差实在太大了。他当过县令,带兵与黄巾军作战,又担任过济南国相,在这些实践中,他接触到了社会真实的一面,作为官僚士大夫队伍中有良知、头脑清醒的年轻一辈,他的心中一定充满了矛盾、痛苦和无奈吧。
刚过三十岁就心灰意冷(2)
室外是奔流不息的涡河,周边尽是郁郁葱葱的树林,空气清新,远离尘嚣,没有纷争与恐惧,在精舍这一小片天地里,正值而立之年的曹操,思考着现实,规划着未来,但却理不出头绪来。
夕阳一次次挂上天空,薄日西天,流水无言,就连曹操自己也觉得,完全遁世的想法也是不可行的,还有很多路得走。
这样的日子过得其实也很快,一眨眼就到了中平四年(187年),即曹操回乡隐居的第三年。这一年,曹家接连发生了两件值得庆贺的事,让曹操的心中稍稍得到些安慰。
先是这一年的十月,卞氏生了一个男孩,这就是后来的魏文帝曹丕。由于事前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孩子生得很顺利,曹操心里特别高兴。
就在喜气还没有散去的时候,十一月从洛阳传来了另一个好消息,曹操的父亲曹嵩被灵帝任命为太尉,这样曹家终于也出了一个位列三公的人。
曹嵩复出后一直担任大司农卿一职,他在理财和管理商业方面颇有能力。2年前,也是九卿之一的大鸿胪卿一职空缺,他改任大鸿胪卿一职。
在秦汉时,认为诸侯王﹑列侯、各少数族的首领以及外国君主的使臣都是天子的客人,处理与这些客人有关的所有事务由一个专门机构来负责,就是大鸿胪寺,所以这个部门类似于外交部。大鸿胪寺的长官大鸿胪卿品秩为中二千石,正部长级。
曹嵩担任此职属于平调,由财政战线转到了外交战线,工作倒没有什么难度,但曹嵩对于新的岗位不是特别喜欢,大鸿胪卿这个职务其实就是专门伺候人的活,经济专家曹嵩干了一段时间,一点感觉都没有,心里盘算着还是找个机会回去干老本行。
这时,灵帝刘宏推出了一项新的干部选拔任用政策,给一心想调动工作的曹嵩一个机会。
当初,黄巾起义爆发,刘宏不得已拿出自己小金库的钱用来平乱。谁都知道打仗是最烧钱的事,前线一开打每天都要消耗大量金钱,灵帝多年来积攒的私房钱一下子用掉了许多。刘宏看在眼里,心疼得睡不着觉。
不过灵帝也颇会理财,他很快想出了挣钱的新招。这一招很简单,不用投资,没有风险,见效快。这一招就是:卖官。
在人们的印象中,买官卖官都是贪官污吏之间干的勾当,一般都是悄悄地干,天知地知你我知,很少有人公开进行。
刘宏作为天子带头干这种事,在古代帝王中十分少有。而且他不干则已,一干就弄得轰轰烈烈,不仅打广告,明码标价,亲自做动员,而且为此设立了专门机构,办公地点就设在皇家花园西园内。
刘宏按照拟任官职的品秩进行标价,品秩一石合一万钱,比如品秩六百石的县令,标价六百万钱,品秩二千石的太守,标价二千万钱,而太尉、司徒、司空这三公,品秩通常是一万石,标价达到空前惊人的一亿钱。
不过灵帝也搞了一些促销和优惠活动,对于那些被认为声誉好的人,经过灵帝批条子,可以给予优惠价,最低能打到五折。而对于郡太守等一些竞争比较激烈的职位,灵帝再次发挥了他的金融天才,创造了公开拍卖的办法,由亲信的宦官当拍卖师,出价最高者才能得到这个职位。
尽管有打折促销活动,但价位也实在太高了点,有人很想买官,但没有那么多现金,这种情况一度影响到销售活动的开展。这没有难倒刘宏,他再次创新了营销理念,开发出分期还款的方式,先上任,再付款。
大鸿胪卿曹嵩赶了趟时髦,买了个太尉的职务,花费是一亿钱,而且一次性付现,没有讨价还价,没有办理按揭。
对此,有人认为曹嵩当了回冤大头,因为此时的太尉已经完全成为荣誉性职务,还没有州刺史、郡太守实惠。但曹嵩不那么看,他认为三公的职位长期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营销总监刘宏常常为此犯愁,就差挥泪大甩卖了。此时他慷慨解囊,无疑带了个好头,说明这个职位还是有市场前景的,足以让那些整天跟天子侃价的家伙们羞愧。
如此,灵帝对曹嵩无疑将有更佳的印象,这是用金钱无法估量的。
理财高手兼投资专家曹嵩在投资问题上的判断一向准确,灵帝不仅对他的表现很满意,而且很快送来了回报。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群“奔走之友”(1)
就在曹嵩花费一亿钱的天价买下太尉一职的几个月后,也就是中平五年(188年)春天,在家赋闲三年的曹操再次接到朝廷的任命,职务是帝国刚刚组建的新军的师长(都尉),品秩仍然是二千石。这是曹操再次担任军职。
黄巾起义的第一次高峰被压制下来以后,各地仍然不够平静,为了加强帝国的军事力量,以备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出现,在大将军何进的主持下,一系列军事扩充计划得以实施,组建新军就是其中之一。
曹操没有拒绝这个任命,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观察,他发现原打算隐居二十年的想法太不切实际,如果天下大乱,唯一能拯救自己和国家的办法,就是奋起抗争,成为中注砥柱。
与地方行政官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