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系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理罪系列- 第9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也感谢《心理罪》这本书外面的另一个男人。就是这本书的作者雷米——当然我更愿意叫他烂泥,这是他在天涯社区莲蓬鬼话栏目里的名字——虽然很多人都知道那个ID正确的写法是lane_lau,不是烂泥。当然他有不断变化名字的权利,直到他厌倦了为止。
  感谢lane_lau=烂泥=雷米提供给我们这样一部小说,让男人感慨的同时,也让女人落泪了。我说过,我是个没什么文化的人,读的书又少。对我这样的人来说,有这么一本书看,我也愿意看,就足够了。
  犯罪心理学的盛宴——评《心理罪》
  文/夷梦
  这无疑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有关于犯罪心理学的小说,作者雷米原本就是刑警,修习过犯罪心理学,因此对其的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本书的主人公方木,是一个推理爱好者,也是一个法律学专业的学生,对犯罪心理学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他又是一个孤独的人,这种孤独并不是没有朋友、总是一个人那种孤独,而是心灵的孤独,就像是站在一片漆黑的、空旷的大地上,没有任何其他人,然后永永远远下去。没有人来帮他,也没有人理解他。其实,这和他的天赋有很大的关系,他是一个学习犯罪心理学的天才,能够轻易从别人的言行中知晓对方内心的想法,这种能力是非常可怕的,世上有谁愿意自己的内心被人窥视呢?
  回到剧情中来,分析犯罪者的心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很有趣,人的大脑始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东西。童年对人的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人童年所受的教育基本上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所有性格,当然,也包括心理疾病。童年所受到的创伤,会直接导致心理疾病的形成。
  黄永孝案中的犯罪者黄永孝就是一个童年受过巨大创伤的可怜人,因为偶尔看见了父亲于别人私通,从而在心理种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这种阴影使得他的性格以及性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现实生活中,又十分不得意,从而导致他的变态心理爆发,成为弓虽。女干杀人报复的动机。
  只是,他报复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这个城市,甚至是这个社会。
  所以有人说,童年所受的伤害是内伤,永远也不可能医好的。
  方木在破黄永孝案中所表现的心理刑侦能力的可怕的,他对凶手的侧写非常到位,几乎是一模一样,就像是“在现场观看”一般。
  其实从一个人所做的事情所说的话,确实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甚至他的穿着长相,这不是魔术,更不是魔法,在刑侦上也非常有用。也许有的人认为这种侧写当不得真,或许凶手恰恰不这样做呢?就算会这么做的几率是百分之九十九,那也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是不这么做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举个例子,一个房间里有三个男人两个女人,如果说有一个男人爱上了屋子里的某个人,我们首先想的一定是那两个女人中的一个,而不是另两个男人,这就是思维定势所起的作用。同理,一个人所做的事也于他平时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也许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偶尔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或者一句不经意的话就会成为找出他的最佳线索。
  好了,不多说了,推理小说若是说多了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还是请各位看官为作者雷米捧捧场吧,这本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的。
  原始人性的灾难
  文/我性随风
  我有个奇怪的习惯,每当触及危险或伤害时,总会有种类似被人扼紧后领的感觉,微妙但又不可言传。
  在阅读雷米的《心理罪》时,仅仅看了数百字,这种感觉便幽灵般地出现了。我很清楚,其中暗藏了一个很大的“陷阱”,陷入者不能自拔。但对于醉心于推理探案小说的人而言,这恰恰是一种难以抵御的诱惑,于是便闯入,以旁观者的身份静观其变。
  渐渐地,旁观者有些按捺不住,无可救药地卷入了迷离的事件中,成为主角方木的一个影子。惊讶、忧虑、担心、怀疑,一次又一次地被危险和恐惧捏在手中,苦苦不得挣扎。不知何时起,方木已完全消失,竟剩下原本旁观的我继续与黑暗中的凶手艰难周旋。
  当接近结局时,我欣喜地发现了真正隐藏的凶手,颇为自得,兴冲冲地在QQ上向雷米印证自己的观点。
  雷米憨厚地笑着,自叹不擅长设局。我更是得意,进一步向他印证之后可能发生的情节和结局。谈话告一段落,轻松地看完结局,瞬时间方才恍然大悟。
  的确,我猜到了凶手,也理清了逻辑,但我依旧陷入了雷米设置的这个局。
  局的精妙之处并不在于答案隐藏得如何深邃巧妙,而是在于那种类似黑洞般的引力。更何况,我甚至用自己去替代了身为主角的方木。
  突然有种感觉,当我全力在情节中与凶手周旋,苦苦挣扎的时候,雷米正在屏幕前仔细地看着这一切,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
  人性,雷米真正意义上已掌握了人性,它的强势和弱势。正如文中的主角方木,他的强势在于对犯罪现场细节重组后那精妙的分析和罪犯画像,这原本应该会给他带来更多的快乐和幸福。但恰恰相反,却成为了他的弱势,成为了引发他身负悲剧命运的引子。
  而作为隐匿得犹如盲点物品的凶手,他所犯下的错误或性格上的不足,却一度成为了方木以及众多读者最为头痛的部分,这也势必将之推升到了一个强势的地位。
  而这一切的起因,却仅仅是因为人类那最原始的人性——示强与嫉妒。
  自然界的雄性哺乳动物每每喜欢在雌性和其余同伴面前炫耀自己的爪牙、毛发和体格,以赢得配偶、领地和生存的特权。在此间必定会有争斗,而落败者只要一息尚存便会卷土重来,不死不休。
  这也许便是最原始的示强与嫉妒。
  人类保存了这些动物性的本能,美化、提升并丰富了它们,随之而来的却是更为严重的后果。方木如是,凶手亦如是。
  在看完全本后的很久一段时间,我没有再和雷米谈起有关《心理罪》的任何问题,平日里依旧和他如常地交谈聊天。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我在逃避那两种原始人性。
  如果你自诩推理高手,如果你自认深谙人性,如果你不能把持情绪,那么请郑重考虑是否该阅读《心理罪》。
  对于人类的原始人性而言,这是一个善意的建议。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索多玛城
  文/潼x2=Rua比特
  推理小说之类,除开阿加莎、柯南道尔、横沟正史、江户川乱步等名家的作品,在近年来看过的推理类小说中,有两个给我印象最为深刻。一是清凉院流水的《密室物语》系列,另一个便是新人雷米的《心理罪》系列。前者不必多说,获得96年的梅菲斯特奖,并在广大读者间掀起一阵好评。后者,相信看过的人不多,我有幸看完,忽然有个念头:《心理罪》是不是会造就另一个作家?而不是作者。
  一个普通的大学生,过着平静的生活。可是突然有一天,他周围的一切开始悄悄的发生变化。校园里相继有人毙命,是意外?还是诅咒?更可怕的是,当他发现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冲着他而来,他将如何与幕后的凶手周旋,阻止罪恶的蔓延?……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故事,雷米却用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缜密的推理分析将我们带到主人公方木的世界,让我们一旦进入这个世界,便不舍得停下脚步,而是要一直跟着方木走下去。
  或许这类故事被讲述得不在少数。只是《心理罪》更为突出了其主题: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索多玛城。众所周知,索多玛,欲望之城,罪恶之城。之所以罪恶,在于到处充斥着欲望,所以上帝才要将它毁灭。《荀子·正名》曾说:欲者,情之应也。我们每个人心中,总有或多或少的欲望的种子。有的人永远不让它发芽,有的人却忍不住将它播种,然后开出美丽却又致命的罂粟花。那样多可怕。
  欲令智昏。
  关于小说情节,不可过多透露。但是绝对是一个值得看的好故事。
  雷米造就了《心理罪》,也希望《心理罪》能将雷米造就成一个作家。
  谁能甘愿钻进推理“圈套”?
  文/泽若@死猫死zero
  自看过福尔摩斯全集以来,在起点天涯看过不少悬疑推理的文,而当初并没有注意到雷米这个名字。印象中的网文推理,或是刻意吓唬读者,或是一味讲鬼怪,总觉得少一点东西——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其实我还特别喜欢看鬼鬼怪怪的文,这大概跟喜欢奇幻小说多少有点关系——原创文学作品中还是少有能和已改编的影视剧本媲美的。为此文友没少鄙视我:你娃娃要求太高了噻!
  然则悬疑推理,无论为文还是影视作品,缺少了合理的线索网,缺少了抓人的悬念,便是失了悬疑推理的根本。要像柯南·道尔,要像阿加莎·克里斯蒂,让读者翻阅一本小说的时候,纸上的文字应当能够从16开或32开的书本里跳起来,在你的眼前构建出一副副布景、一个个角色、一条条线索、一次次追逐和擦肩而过,在两个巴掌大小的舞台上编织出一环一环的圈套,让读者观众心甘情愿地往里面一头钻进去。当在推理小说里一口气灌饱了之后,合上书本,这样的阅读快感才会让我大呼“过瘾”。单有几句怪力乱神的解释,总是难得在脑海里驻留很久的。
  而《心理罪》就是一本让人心甘情愿钻进推理“圈套”的悬疑推理小说。其实严格说来,同样具有推理要素的电视剧《24小时》之类虽有着足够引起观看欲望的悬念,却偏“悬疑动作片”;电影《异度空间》——好吧它该算怪力乱神的悬疑恐怖片。而经典的刑侦推理路线,比如柯南·道尔和江户川乱步的系列小说,甚至动漫《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少年侦探柯南》,则是动用了大量犯罪案例来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