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同样。不过你听说过没有?经过严冬的人,更懂得春天的温暖。”
“说起来总是很容易……”
“走吧,我们吃饭去吧。”
作者有话要说:
☆、录取通知书
就在古志华离开上海的第三天,马倩接到了上海外贸系统一家公司的录取通知书。
通知书上规定一个星期之内到单位报到,并带好两张一寸报名照和两张两寸彩色身份照;还有毕业证书和户口簿。也就是说,她从现在开始将脱离学生时代,走向社会了。
马文伯当然非常高兴,鼓励女儿要好好地工作。
而马倩首先想到的是这消息竟无法告诉古志华。他大概还在北京,还没有去美国呢。
她这时才猛然想起两人竟粗心大意到连北京他父母的地址都没留下,真是恋爱恋昏了头!或者,她把这消息直接写信寄到美国,好让他一到美国就能看到她的消息?
遗憾地是,当时只是说等古志华一到美国就来信,按他来信地址回信就是,根本没考虑过其他问题。双方都沉浸在幸福和陶醉之中,把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忘了。
她想到丽萍家去打听,但又实在找不出借口;倘若丽萍问她要地址干什么,她将如何回答?弄不好还会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嫌疑。
看来,只有等古志华到美国后来信方能告诉他这一消息了。仔细想想也没什么,大不了多等几十天的时间,很快的!
她把通知书去给丽萍看,丽萍还是以前那样热情大方,一切如故。丽萍说这个单位不错,自己的命运还不知在哪里呢。等自己也拿到通知,好好地跟马倩庆祝一番。
她又把这消息告诉了暑娟和兰芝她们。
这几个同学都认为有必要为马倩刚开始踏上社会干一杯。于是,暑娟建议到红房子西餐馆,由她付款;(当时上海淮海中路上的红房子西餐馆非常有名)兰芝说这次她也要掏钱,否则说不过去,因为上回已经让暑娟一个人承包了。
不过,她认为“红房子”太贵了,不如到一家什么中餐馆里吃;邱刚却说现在的西餐和中餐价格都差不多。似乎各人都有各人的道理。
马倩等他们都说完,笑着说:“你们几位好友的心意我领了,但是这次宴请从道理上讲完全应该由我来安排,否则,宴请的主题是什么可就说不清楚了。这样,大家如果不嫌弃的话,礼拜四统统到我家里来,又经济又实惠,况且还比什么样的饭店都要自由自在。同时也让你们尝尝我马倩的烹饪手艺。”
“那也是个好主意。”暑娟说,“不过,你现在还未拿到工资,所以嘛,你到时候只需准备几个蔬菜,至于荤菜嘛,我们会带来的。”
马倩刚想说什么,暑娟又做了个手势挡住她:“你别逞英雄,至少现在还不是时候,只是等你拿到了工资和奖金,那时我们可就不客气啦!兰芝,你说是不是?”
“那当然喽,我们几个当中,就数她的职业最高档,又有个在美国的留学生做男朋友,我们还指望她今后带我们出国呢。马倩,有机会出国时别忘了我兰芝啊?”
马倩无奈地苦笑了笑。她心里很明白,这几个同学是最了解自己家境的贫寒的,这种同学加朋友之间的体贴和情意,实在让她深深地感动。
原先,马倩想请丽萍一起参加聚餐的,但想来想去这千万使不得。这三个人都和古志华交谈过,一不小心肯定会露出马脚来。
再说,他们和丽萍似乎在某个层面上也一些差异,而且又不熟悉,还是等到她也拿了通知后再说吧。
终于到了礼拜四。
马文伯这几天似乎精神好多了。自己的宝贝女儿踏上工作岗位,多少对他的病情带来一定好的影响。
马文伯在八年前妻子就病故了,到现在一直未娶。他也根本不想再找老婆,而是把精力都用在了唯一的宝贝女儿身上。想不到的是,近几年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别说照顾女儿,就连自己照顾自己都感到力不从心。
但是,自从马倩拿到外贸公司的通知后,这几天仿佛精神明显的好了起来。今天一大早就到菜场买了许多时鲜的蔬菜,马倩还特别关照要买些鱼,她知道暑娟特别爱吃鱼。
作者有话要说:
☆、聚餐
马倩亲自掌勺,忙得不亦乐乎!这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从母亲去世以后,她学会了很多家务活。
上午十点钟左右,几个同学都到了。他们手里拎了两个马夹袋的熟菜。有烧鸡、牛肉、培根和扎肉等,还有一些鸡翅膀和鸡爪,这些都是邱刚特爱吃的。
马文伯也坐到了桌上,他心情很好,跟小辈们一起碰杯,其实喝的都是可乐。只有邱刚是啤酒。
兰芝喝了一小杯啤酒就转可乐了。马倩倒是能喝点酒的,但她轻易不喝。
“首先,”兰芝端着酒杯站起来说:“我们庆祝马倩从学校走向社会……”
“其次,”暑娟站起来接着说,“为我们中间有这样一位漂亮的大学生朋友;也为马伯伯有这样一位好女儿……”
“第三,”邱刚竟也站起来:“祝愿马伯伯早日有一个称心如意的女婿……”
“第四,”马倩被邱刚说得微微有点脸红,但她还是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说:“为感谢大家的祝福,干……”
“第五,”马文伯竟是返老还童了:“为你们的友谊像长青的松柏,为你们都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干杯!”
五只杯子碰在了一起。
马倩兴奋极了,她为父亲能有这样的好心情而由衷地高兴。
“喂,马倩,你的那位白马王子来信了吗?”趁着马文伯去添汤,暑娟悄悄地问了一句。
“早呢,美国一封信到上海,接到手的时候至少要十天以上呢。”
马文伯端着汤进来,似乎觉察到了她们要谈些什么年轻人的秘密的事情,就匆匆吃了几口菜说:
“你们慢慢吃,我先休息了。”说完就到里间去了。
“他家不在上海?”兰芝问。
“他家在北京,听说父母大概都是搞科研什么的。”
“那个方丽萍现在怎样了?”
“她还蒙在鼓里。”
“她总要知道的?”
“志华说他会慢慢向他解释的。”
她们又询问了些关于古志华和方丽萍的情况。
只有邱刚独自闷着头啃鸡爪。大概是啃得差不多了,听着她们的谈话又无法插嘴,莫名其妙的大声说了句:“MD,现在的东西真是太贵了!”果然,他这一句话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来。
“再贵你也吃得起,你找了个肥老婆。”兰芝说话一向就是这样不给面子。好在邱刚和暑娟从不往心里去。
“你看,”邱刚还有点忿忿不平,“这牛肉要十四块一斤,一天的工资才多少?”
“那又怎样?不照样天天卖光,现在有钱的人就是多!”
“多的太多,少的太少,差距太大了。”
“你们说,”马倩插话道:“现在人的生活水平到底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
“那还用说,当然是提高了。以前有几家人家能买得起彩电冰箱的?”兰芝答道。
“现在更高喽,都在买空调机和录像机呢。”暑娟持相同观点。
“我说,”邱刚并不赞成,“现在的生活水平,根本就是的计划生育搞得好,搞得英明果断!”
三位少女都一愣。
邱刚继续说:“你们想想,要是像以前一样每个家庭都有五六个小孩,都要读书上大学,不要说生存艰难,房子就是一个大问题。如果五六个孩子都是儿子,嗨,那只能是望‘房’兴叹了!你们说,这不是计划生育的功劳吗?”
他说得有点激动,但大家也拿不出什么有力的理由来反驳他,倒是觉得似乎有那么一点道理。
作者有话要说:
☆、计划生育好
兰芝心里还是不服:“以前的生活质量和现在的不一样。那时一家人炒一大锅青菜就能混上全家人的一餐;而现在,每天都缺不了荤菜,叫你连吃三天素,你保证会哇哇叫。但在那个时侯,这种连续几天不开荤的情况属于普遍现象。”
“应该说,”马倩道,“现在吃的、用的、穿的,确实比以前好多了,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那还是计划生育的功劳嘛!”邱刚好像很少对自己的观点这么自信:“你们想想,如果一个家庭像以前一样平均每两年生一个小孩,从一岁到十岁就有五个孩子,那日子怎么可能好得起来?除非去偷!或者有我太太现在的这种收入。”邱刚其实并不害怕暑娟,他只是因为喜欢她,所以处处都让着她而已。
“上海对全国的贡献这么大,又是沿海城市,既然说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完全应该先富起来嘛!”
“现在是改革的年代,”个体户暑娟也会谈改革?“凡是先富起来的地方,大都是改革得比较成功的城市。”
“算了吧,”邱刚想起自己最近几个月不上班的原因,心里更是恼火:“以前,你们知道,我们厂的经济效益有多好!在区里是可以数一数二的。我们总是发东西,发各种各样的奖金,总也发不完,有时发到手里的钱属于何种性质的奖金都说不清楚。可现在倒好,改革后开始搞合并了,把几个效益差的同行业兄弟厂凑在一起,成立了所谓的总厂,头头们的官都做大了,待遇也提高了,而我们厂的工人,现在连个屁都拿不到!有了钱都得总厂统一安排,几个厂一平均,等于是重复了以前的大锅饭!上班还有什么意思?还不如辞职摆个水果摊呢。”
“傻瓜!”暑娟骂道,“我们两个都成了个体户,都没了劳保,今后孩子的医疗费怎么报销?万一真的生场大病,不倾家荡产才怪呢。”
“好啦!”马倩叫,“菜都凉了,快吃,边吃边谈两不误。”
但大家还是不动筷子。显然,都已吃得差不多了,再吃就得撑了。
“我说,马倩,这顿宴请就算结束了,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