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江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主宰江山- 第77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时间,据说这还是因为有四川政府出面打了招唿的。

    这要是没有上头的照顾,就松藩这地方,就如那人说的,蒸汽机轮到他这里了,那他也真的没必要去倒腾蒸汽机了。

    一抹微笑浮现在了陈鼎的嘴角,出来逛一逛市井,没想到竟然听到了这么一段对话。这些都是好话,大好话,隔壁几人对陈汉的态度让他很满意和高兴!

    “大公子,要不要让这几人过来……”戴文熊自然也听到了这段对话,看到陈鼎嘴角满意的微笑,于是道。

    摇了摇头,陈鼎轻声说道:“没必要。”微服私访就是有着效果。

    这几人听语气就是商人或松藩城内的商家子弟,对于蒸汽动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都十分追捧。可对陈鼎而言,更主要的还是他们对陈汉政权现在的态度,这个已经在几人的对话中流露出来了,就已经足够了。

    “唉,可惜机织布质量还是有差,否则的话,机织布完全取代土布,投入市场,那利润会比现在更大许多。”陈鼎感慨着,世上的事情就是没有十全十美的,水利织布机大大的提高了织布的效率,可也让质量下降了来。如果能够两全其美,那真的是太美妙了。

    原本时空的史上,英国人第一次阿片战争都没能彻底摧毁掉中国自产土布的市场,直到第二次阿片战争后,中国的小农经济加快解体,洋布才开始在中国彻底打开市场。在此之前的欧洲商人,不远万里运来的货物,除转口贸易的香料、毛皮还在中国市场获利外,西方生产的大宗机制产品却根本打不开销路,英国机织棉布不敌中国土布物美价廉,毛织品不适宜在炎热潮湿的南方销售。中国始终是处于大量出超的地位,西方各国商人不得不支付海量白银填补这巨额的逆差。而且,每年西方人还会倒过来从中国转购南京土布运回国内,其中以英国人最盛。就算是现在,都是如此。在东西贸易体系里,作为大宗出口货物的始终是土布而不是机织布。

    清末时候中国纺织业的彻底倒下,那是建立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纺织业技术、科技大跨步发展的情况下,哪像现在蒸汽机刚刚应用的时候。整个非人力纺织业还只是一颗青涩的小树,想凭它的力量来彻底摧毁中国传统了两千年的‘土布’,完全是不可能的。

    陈鼎大力发展纺织业,建造大型纺织厂,其实质就是劣货驱除良货,新兴的纺织业在朝廷的帮助和支持下,一点点利用自己的价格优势驱除优良的土布。

    与中国有长期贸易经验的罗伯特就总结说过:中国有最好的食物……米,有最好的饮料……茶,有最好的衣料……棉、丝、皮毛。其有这些主要产品以及他们的不可数计的本国副产品,他们用不着花一文钱从其它地方购买东西。

    苏南传统的十二支纱织成的土布,极为坚韧结实,且表面光滑滋润。下层农民春去冬归,一身土布衣服,一年洗一次,用重棒捣洗,也永不被捣破。这当中又以南通土布为最,耐穿、朴实,吸汗又透气。与此相比,这个时代的机织布质量真的差很多,不敢被陈鸣大力发展的现代纺织业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机织布的宽度比较大,土布一尺八就算是很宽的了,可机织布却能轻松地裁剪整套的衣服,对于后勤部的军装企业来说当然是后者更方便一些。

    “大公子,家里传来消息,你们的分配表定下来了。”就在陈鼎满意的听着隔壁雅间的谈话的时候,一个外面的内卫突然进来对陈公兆说了点什么,然后陈公兆走进了雅间。

    “那现在我就要立刻返回家里了?”

    大皇子的兴致明显透着不到劲头,但是陈公兆还是无言的点了点头。陈鼎他确实该回童子营了。

    “把对面的帐一块结了。这一顿,爷我请他们。”(未完待续。。)

第六百八十七章 黄胜关茶马贸易所

    童子营的生活远比陈鼎想象的更恶劣,尤其是沿线巡查。

    上文已经说了松藩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这座城市正好着落在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接壤地,地性环境多变复杂,真正的沿线巡查起来难度绝对比库页岛、东北、热带雨林地区更大。

    现在一支经历了千辛万苦的队伍就在渐渐地靠近童子营在当地设立的一处检查站这是刚刚设置的一处关卡,就在黄胜关旁边的岷江西源。岷江这条大河就发源于松藩啊,东西两源全在松藩境内。

    其东源章腊河,源头松潘县北部的岷山山系弓杠岭南麓隆板沟,垭口海拔3690米。弓杠岭因其岭如弓之杠得名。其斗鸡台有白河(嘉陵江上游最大的支流白龙江(垫江)支流白水江的上源)发源。南麓隆板沟又为岷江发源地),是一个分水垭口,岷江上源隆板沟从垭口流出,自北向南,左纳曲壤柯河、阿拥沟,右纳扎依沟,《水经注》述:“缘崖散漫,小水百数,殆未滥觞矣。”

    而西源发源于松潘县岷山山系郎架岭。上源称霍隆沟,南转东流,左纳大塔玛沟;转东南过高台子,左纳羊洞河,又转南至两河口,右纳热玛宗沟;转南偏东,右纳大龙沟,再过黄胜关,左纳牙夷沟,此段又称黄胜关河。又过东北寨,右纳老熊沟;东南至川主寺镇章腊营,与东源汇合。以下即称岷江。西源虽然也不好走,相对于东源就便于通行很多了,是松藩沟通清海玉树地区很重要的一条通道。

    这可不是惬意的山水之旅,一群人要去替换黄胜关童子军驻地的人马,随行的有大批的驮马,每一匹马上都背着大大的木箱,队伍穿梭在崇山峻岭、河流湍急的群山峡谷之中。作为高原与盆地的接壤处,巨大的落差,峰险谷深,瞬间地势直落几千米,跟做云霄飞车一样。到处悬崖绝壁,深沟飞瀑。

    陈鼎的老子曾经这样说过西南的横断山脉,是“仰望山接天,俯视江成线”,而松藩还不到横断山脉,可现在陈鼎觉得这句话一样能够用到这里。

    还好就是千年马帮通行已经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开拓出了一条沟通清海的线路了,这位陈鼎他们的通行节省了大力气。

    从隋唐开始,藏地与中原开始有了紧密的联系,清海这地方在明清时候更多是蒙古人的地盘,但很多藏人也在这里栖息生活。

    清海太大了,而这的人口却太少了。

    后者是科技、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共同推进下才形成的这一局面。这当中艰苦的生存条件也是必须要排在前列的因素之一。

    由于青藏高原高寒缺氧,世代生息与此的羌族、藏民、蒙古族历来以游牧生活为主,以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为主食。一则他们只有这些可吃,二则当地寒冷的气候也必须吃这些高脂肪、高热量的东西才能生存,但长期吃这些油腻的东西,人也受不了啊!糌粑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

    看看中医,看看汉人,在生活质量有保障的中上层阶级,那早就主张荤素搭配,最常见的化解油腻方法就是吃蔬菜和面食么,但是青稞这东西跟大米白面小米糜子有太多的不同了。高原上,气候过于寒冷,青稞是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高原植物之一。而普通的蔬菜根本就无法生长。就连后世高原上的pla想解决吃不上蔬菜的问题,都要去自己弄大棚种植,还不能直接在地里种植瓜果,而是把土装进盆里,然后再把东东载进盆里这才能成活……,现在这个时代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啊,茶叶就成了藏地各族人生活所离不开的必需品了。这东西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本草纲目拾遗》里面记载:“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普洱茶味苦性克,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利肠通泄。”

    所以发于唐宋,盛于明清的茶叶交易就成为了中原皇朝制衡藏地各族人的一**宝了。

    因为高寒的藏地不产茶啊,所以他们就只能‘进口’!

    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驮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南北的高山深谷间不断往来,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逐渐形成了一条延续上千年的“茶马古道”。

    陈汉鼎立之后,各类水果罐头和脱水蔬菜、海产品也陆陆续续的输入藏地,当地以肉类糌粑为主食,蔬菜水果十分匮乏,这就是缺乏人体生长和新陈代谢的诸多维生素,对于水果罐头、脱水蔬菜和各类海产品的追捧就不需要再说了。

    据说早在汉茶进藏之前,藏民通过采集树的树叶或某种植物的根茎,以土碱熬制代茶。而在吐蕃中期时来自唐朝的茶叶开始陆续进藏,然后整个藏地的各民族就再也离不开茶叶了。

    特别是各部落的贵族和庄园奴隶主,对于罐头装的水果完全便显出了不可估计的热情,那种腌制后的水果,只保持了一丢丢原先味道的水果,却是最近几年里藏地中上层贵族拜访他人时候最完美的礼品。就算是茶砖、盐巴也没有罐头珍贵,即使茶砖给人的不仅仅是味道,它更能溶解脂肪,有肋于消化肉奶类食物,这也使得藏民一旦接触到茶叶,便再也不能忘记。而且高原的气压较低,人体的水分蒸发作用强烈,血管的膨压增大,喝茶还可以增强血管的抗压能力。所以藏地民间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口头禅。汉人也有‘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青稞之热,非茶不解’的记载。

    所谓有了需求就有市场,有了市场就有经济人。

    因为茶叶是高原民族生存的重要保障,所以自唐朝起,中原的历代政权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