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败家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败家子- 第13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属下人劝慰道:“主人正当盛年,何须感慨,倒是那个谢逸……不过是个黄毛小子而已,不用太高看他。”

    “不,李世民高看他,我们便不能掉与轻心。”褐眼男子摆手道:“记住。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尤其是敌人,否则……会死的很惨,叔父当年便没把李世民那小子放在眼里,结果……”

    “是,属下受教了。”

    “我们的人跟上去了吗?”褐眼男子不再多言,转而询问。

    “主人放心吧,跟上去了。”

    褐眼男子微微有些担心,不放心道:“有尾巴吗?”

    “没有,已经过去大半年了。上次阚棱替我们背了黑锅,官府的追踪放松了很多,我们的人已经可以自由活动了。”

    “那就好,不过仍需小心,李世民还有大理寺的那个孙伏伽鬼着呢!”

    “是!”中年属下躬身问道:“主人,那使团那边……”

    “不着急,且先等等看。”褐眼男子沉吟片刻,轻声道:“给西边传讯。”

    “啊,是。”中年属下微微有些惊讶。旋即反应过来,连忙点头称是。

    “一处开花有什么意思?花开遍地才漂亮嘛,是吧?”褐色的眼珠不断转动,目光森森。让人不寒而栗。

    ……

    七月间,江南或许还有些炎热,但西北已经颇为凉爽。站在黄河岸边,秋风拂面时。甚至微微有一丝凉意。

    阿史那结社率看着眼前波浪滔滔,浩浩汤汤的黄河,恍如隔世。

    九成宫行刺失败。在山野里奔逃许久,最终累到在泾河岸边。但幸运的是,在最危急的时刻,有人救了自己。

    然后掩护自己沿着泾河逃离,经过萧关,绕道北上,终于到了黄河岸边。

    此时此刻,阿史那结社率心情复杂,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在长安多年,已然快要忘记草原的模样,此刻再看到昔日熟悉的草原,看到故乡,心中好生激动。

    心情澎湃之下,他跪伏在地,叩拜草原之神,然后亲吻这片熟悉却又陌生的土地。

    “回到故乡的感觉不错吧?”在这个神圣感染的时刻,一声呼唤将阿史那结社率拉回现实。

    回过头来,一个年岁并不很大的灰衣男人站在身后,那张脸熟悉却又陌生,再次让他心情复杂。

    顷刻之间吧,阿史那结社率脸上拂过许多表情,但最终定格的大概算是愤怒吧!

    “结社率……哦不,阿史那兄,不管怎么说是兄弟救了你的性命,这样看着你的救命恩人,不礼貌吧?”灰衣男人笑着反问,颇有调笑意味。

    “救命恩人?我落到今日的地步,难道不是你害得?”阿史那结社帅率反应很激烈,好似真的很愤怒。

    灰衣男子摇头道:“做人可不能这样,怎么能说是我害了你呢?得凭良心说话。”

    “良心?”阿史那结社率冷笑道:“若非是你怂恿,在背后出主意搞策划,我怎么会去九成宫,又怎会落到今日的地步?”

    “哎呀,话可不能这么说,九成宫可是你自己要去的,是你自己说想要杀了李世民,我才帮你出谋划策的。没成功是你自己实力不足,时运不济,岂能怪旁人?”

    阿史那结社率冷哼道:“哼……就是怪你,自打那日在平康坊遇到你,我便……若是没有你,我现在仍旧好好在长安……”

    “在长安像狗一样活着吗?”这次说话不是灰衣男子,而是一个沉静的女人声音。

    阿史那结社率抬起头,看到了一个蒙面女子,看到了一袭随风飘动的紫衣。

    “你是谁?”

    “我是谁不重要,如果非要有个身份,那算是你的朋友吧!”紫衣蒙面女子轻声回答。

    “你们是一伙的?”阿史那结社率凝神片刻,总算反应过来。

    紫衣女子摇头纠正道:“往后我们都是一伙的。”

    “不,我不知道你们是谁,但我不会在和你们……”

    “阿史那氏的子孙怎么这般愚蠢?你还有的选吗?”紫衣女子一声冷笑,很是嘲讽。

    “我不会再被你们利用。”阿史那结社率表情中依旧满是怒意。

    “利用?别这么说……扪心自问,若非你想杀李世民,单凭别人怂恿几句,怎会去九成宫呢?”

    见阿史那结社率不吱声,紫衣女子续道:“一个成年的大男人,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哼!”阿史那结社率冷哼一声,颇不服气,却不得不接受凄惨的处境。

    “这就对了,不管怎么说,我们有共同的仇人李世民,所以便算是朋友。”紫衣女子悠悠道:“反正你在长安活得也不如意,还不如回到任你驰骋的草原,想办法让你的仇人活得不如意,你说是吗?”(未完待续。。)

第一八五章 李道宗

    出了大散关,过了庆州便逐渐进入灵夏平原。

    隋唐时期,黄河尚未开始大规模泛滥,北方黄河流域的仍旧是肥沃富饶之地。

    但黄河上游的真正富饶的地方只有两处,一个是河套平原,一个便是灵夏,也就是后世宁夏平原。

    “塞上江南”的说法可不是徒有虚名,谢逸等人进入灵夏平原时,正是秋收时节,看到平原上广袤的良田,已经黄橙橙的庄稼,相当喜人。

    不过看得出来,此地的粮食产量都不高,据狄知逊称是气候原因,距离黄河比较远的地方仍旧缺水,所以庄稼长势有限。

    但这样的收成放在西北,那已经相当不错,灵夏百姓相对富足,驻守边疆的兵马军粮供应也能有所保障。如果不大规模调动兵马,军粮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给。

    这就满足了?

    谢逸不由心想,玉米今年应该种植第二茬了吧,土豆应该也是。等到将来种子充足时,这些相对干旱贫瘠的土地全都能派上用场,粮食产量应该还能有更大提升。

    也许到时候,光是一个灵夏平原的粮食产量便能供应好几个州县折冲府的军粮,说不定很快便能做到。

    不管怎么说,玉米和土豆都是耐旱作物,是后世西北的主要粮食作物,以高产优质著称,在大唐怎么能例外呢?

    除了农田,也能看到一些牧场,成群的牛羊行走在青黄相见的草场上,相当壮观。偶尔也能遇到几个牧羊女,但相貌和装扮确实不敢恭维。

    毕竟已经靠近西北草原,灵夏一代地区算是胡汉杂居,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兼而有之。犬牙差互。

    至于这片土地,哪家的实力强大,便归属谁家所有,千百年来都是如此。

    秦汉时和匈奴拉锯争夺,后来被鲜卑人占据。隋朝早年间被突厥占领,现在则落入大唐手中。唐末以后则落入党项人手中。最终成就了一个称雄西北多年的西夏国。

    谢逸很庆幸,自己是生活在大唐这样一个强盛的时期。当然了,这个时期的强盛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出使薛延陀的目的不正是为此嘛!

    行走在大唐境内,谢逸全当是度假,欣赏一下大唐的壮丽河山。此时的西北自然条件还算可以,至少没有后世那般恶劣,山上仍旧有草木,并非光秃秃一片。

    如果现在就开始保护。也许西北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能够有效控制,生态甚至可以逐渐恢复。

    那么自宋朝开始,直到后世民国都肆虐的黄河水患兴许能够避免。如果能够促成,也算是一件造福后世子孙,造福民族的贡献。

    不过呢,难度不小。

    首先一个便要保证此地少些战乱,并且牢牢控制在大唐手中,否则谈何保护。何谈治理?

    西北的边防啊,自古便是中原王朝的忧伤。

    李世民豪气地宣称不休长城。试图以他天可汗的威名震慑北方部族,这个思路倒也没错。修长城劳民伤财,被动防御也没有多大效果和意义。

    国家强大,兵锋强盛让人不敢进犯这个道理没错,但前提是一直维持下去,并且有英明的君王才行。

    可江山传承。谁能保证每一代的继承人都英明神武?所以啊,这终究并非长治久安之法。

    可是……

    怎样才能做到呢?这似乎是个更大的难题。

    先不管那么多了,此番先搞定薛延陀,便算是成功了。在出大唐境前,经过灵州时需要先拜访一个人——江夏郡王李道宗。

    这位王爷在后世关于隋唐年代的演义中很著名。颇有反派意味,但实际这位王爷蛮忠诚的。

    李道宗也是李渊的堂侄,自打晋阳起兵开始便立功不少,初时被封为任城王,而今改封江夏郡王。与河间郡王李孝恭并称为“贤”,乃宗室中为数不多可以领兵打仗的王爷。

    与李孝恭擅长平内乱不同,李道宗更为擅长的是御外敌。

    贞观八年,吐谷浑进犯大唐边疆,威胁河西走廊,唐太宗调动兵马反攻,李道宗便领兵出征。

    李道宗先以一支偏师破敌,将吐谷浑大军击溃,然后和侯君集等部由南路追截南逃的吐谷浑军。

    在无人的苦寒之地行军二千余里,在乌海追上吐谷浑伏允可汗,大破其众,俘其名王骁将,使得唐军大获全胜。

    贞观十一年,李道宗改封为江夏郡王,但是他犯了个小错误,因为贪赃一度被禁足府上,还剥夺了职权。

    年初时,因为杜伏威一案,河间郡王李孝恭落得灰头土脸,请罪后在家中闭门思过。宗室里顿时没了掌握兵权的大人物,于皇室稳固和力量平衡没有好处。

    当时有人猜想,也许皇帝陛下会进一步重用吴王李恪,但事实上并没有,反倒是禁足的李道宗被放了出来,驻守灵州。

    李二陛下这一招,可谓是一举数德,施恩之下,李道宗必然感恩戴德,效忠皇帝。宗室的力量得以加强,军中也得以平衡,同时更有个稳妥之人看着北边的薛延陀。

    由此可见,李二陛下对真珠可汗夷男的提防并非一天两天了,一个个都老谋深算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