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许多人看来,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李嘉诚自然希望他辛辛苦苦建立的商业帝国,能够得到传承与壮大,因此对两个孩子从小进行商业思维的训练也就自然而然了。
  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其更深层的含义,却是在传授孩子商业经验的同时,向孩子输导一种独立参与的意识,在这种聆听与询问的过程中,孩子不仅接受了最直接的职业教育,更能够培养其以自我为核心的人生态度。

第一章 人性之爱欠缺精髓,同时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5)
反过来,在大部分的中国家庭中,我们的家长不仅在衣食住行上对孩子大包大揽,即使在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也往往越俎代庖,承担起本应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就像在导读中我们所提到的那样——本应自己走完的野营拉练,却是由家长开着汽车所负担的。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太多此类的现象,当孩子在各种各样的呵护中成长时,其独立能力根本无从得到开发,逐渐失去了自信、自立、自强的追求,继而变成了一个个不堪负担的“阿斗”。
  关于第二个案例,我们得到的问题是:为什么以洛克菲勒的财富,还要对区区几分零花钱做出如此严格的规定呢?
  其实,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孩子从要一块糖、一分钱开始,慢慢会发展到索要汽车、飞机甚至于许多不切实际的东西。所以当洛克菲勒先生对孩子的零用钱做出限制时,也就意味着让孩子们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
  不是每一个愿望都是可以轻易实现的,更不是可以不劳而获地向家长索取的。
  反观我们中国的众多家庭,尽管其物质条件远远落后于西方社会,甚至于许多家庭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家长却仍然对、孩子毫无节制地慷慨,以至于最终不但没能换来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使其独立性极差,娇生惯养,既不知道劳动的辛苦,更无从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5.让孩子走出爱的牢笼
  动手实践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培养和发挥孩子的创造性和才能。如果我们给孩子安排一条轻便的道路,他们只须饭来张嘴,上课就念书,什么也不管,这样我们就会害了孩子,会使聪明人也变成傻瓜。
  ——徐特立
  当我们了解到这一切后,就意味着变化的开始,而实践的价值就此得以显现出来。
  越是不能自立的孩子,家长就越是要主动为其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只有更多地动手实践,才能够让孩子逐步摆脱对家长的依靠。同样的,只有逐渐摆脱对家长的依靠,其自立、自理的能力才会越来越强。
  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保障性力量,家长势必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为孩子尽量铺垫较好的生活环境,而同时又要在这个前提下完成对孩子独立意识的培训,一方面要求家长尽可能多做,另一方面却又要求家长少做,如此一来,如何在环境的保障和独立意识培训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就成为了我们的家长亟需面对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分清楚哪些事情是应当由父母来完成的,哪些事情是应当由孩子来完成的,总结起来,应当由孩子来完成的事情无外乎分为三类。
  第一类: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
  通常来讲,孩子处理事务的效率比较低,在许多时候,当孩子还没有及时处理自己的事务时,我们的家长就已经抢先代劳了,久而久之,孩子便陷入了习惯性的等待之中,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许多孩子连最基本的穿衣、洗脸都无法独立完成,其原因就在于长时期的等待中,已经使得孩子不仅丧失了自立的能力,更丧失了自立的愿望。
  第二类: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家庭生活中,除了孩子自己的事情之外,还存在着许多适合其培养自立能力的家务劳动,这些劳动的共同特点是危险系数小、劳动量小、简单易行,而这些看似琐碎的劳动,恰恰构成了家务的大部分。

第一章 人性之爱欠缺精髓,同时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6)
假如我们的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从事一些此类劳动,那么在孩子轻松完成劳动的同时,既锻炼了其动手能力,同时也对劳动的价值产生了新的认识,由此带来的是良好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态度。
  第三类:孩子们的集体活动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学校之后,往往会遇到许多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比起前两类事情,集体活动特别是集体劳动的意义尤为重大。
  除了我们提到的各方面锻炼之外,由于这类事情往往是由许多孩子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可以学会如何与其他成员配合,更能够增强集体观念。
  由此,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中国家庭教育中溺爱机制的探讨,然而我们的问题远未结束,在看到我们的家长溺爱孩子的同时,另一个非说不可的问题,也正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6.成功真正的动力之源
  精神的浩瀚、想象力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加上智力的强化,构成了天才的全部。
  ——狄德罗
  在我们开始这一节的探寻之前,先来试着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决定一个孩子成功的关键究竟是什么?
  在许多家长看来,智力标志着一个人卓尔不群的观察力,强大的记忆力、准确的思维能力、灵活的想象力、专一的注意力。当一个孩子在这构成智力的五大因素上达到了较高的标准之后,就意味着他将会在自我发展方面获得极大的成功。
  然而,智力仅仅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指标而已,智力不可能代表孩子发展的全部,举凡认识不到这个问题的家长,无不会陷入来自多方面的困扰。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智力存在着高低之别,但是当我们看到下面的一组数据时,就会对智力产生全新的认识。
  根据我国心理工作者对二十万人口做出的统计结果显示,智力特别高的人,仅仅占到了统计总数的,同样的,那些智力特别低的人,也只占到了的比例。
  在美国学者对本国人口智力分布的统计中,处于正常智力范围的人群,占到总人口比例的80%之巨,把天才与过于愚钝者的比例叠加起来,也只有区区的4%。
  当我们看过上面的数据之后,就会了解到这样的一个事实:
  就人类而言,智力的分布是两头尖少,中间广多,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处在相差无几的同等智力水平上,而这也就意味着,在智力因素之外,还存在着我们所不了解的其他因素。
  鉴于这种因素是独立于智力因素之外的,在这里,我们将其称为非智力因素。
  比起智力因素来,非智力因素的概念要宽泛得多,在一个人的活动中,举凡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比如需求、兴趣、动机、性格、情感、意志等等。
  对于这些因素而言,其作用的机制较为间接,不如智力因素那样迅速,同时,由于其存在的隐晦性,不如智力因素那样明显,而且,在当下中国的教育体制中,成绩是作为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主要标准,综合这几方面,就使得我们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忽略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至于造成了种种畸形发展的现象。
  7.神童的悲剧
  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爱因斯坦
  在几年之前,电视节目上曾经出现过一批比较特殊的孩子。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人性之爱欠缺精髓,同时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7)
之所以说这些孩子特殊,是因为在这些孩子较小的时候,就表现出超乎同龄孩子许多的智力,他们往往可以在极低的年龄阶段完成许多繁难的学习任务,比如一岁背诵唐诗,两岁解出数学难题等等,由此,这些孩子得以脱颖而出,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登上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
  然而,就在这些孩子进入学校之后,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发生了。
  这些孩子中的相当一部分,都因为性格上的怪异、爱好上的特殊、情感、意志上的缺点,而被认定为“不合格”,甚至于被当成“夭折的神童”而再次为公众所知。
  当我们为这种现象而惋惜、哀叹的时候,更应当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神童”的消失。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要记住这样一点,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智力仅仅是个人素质的一个方面,真正决定其未来的因素,很大程度要依赖于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知识化、信息化速度的日益加快,使得整个社会上出现了“知识崇拜”、“人才崇拜”的潮流,而较高的智力水平,是形成高知识人才的最有利条件,由此造成的结果是,每一个家庭都将孩子的智力开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单纯强调智力上的开发,无疑意味着孩子的发展之路变得十分狭窄,而当家长本着急功近利的炫耀心理,为了实用和实际的目的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其结果就更加令人难以忍受。
  我们看到,在当下中国的众多家庭中,许多还在牙牙学语的孩子,就开始了学习的过程、儿歌、唐诗、算术、钢琴、书法、绘画、英语、舞蹈、计算机……举凡我们能够想到的技能,都有孩子在默默地学习。
  从家长的角度看,当自己的孩子掌握一两项超越年龄、超越智力水平的技能时,无疑意味着孩子在智力上的极大优势,这种优势不仅意味着在未来的角逐中可资利用,更是许多家长在茶余饭后炫耀自己教子有方的资本。
  于是,当个别孩子实现了“神童”的目标之后,越来越多的家长便投身于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