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当个别孩子实现了“神童”的目标之后,越来越多的家长便投身于这场人为的“造神运动”中来,如此周而复始,最终便导致了我们整个民族的家庭教育,完全陷入了单纯强调孩子智力开发,甚至是技能开发的怪圈之中。
在家长们浮躁而又急功近利的思维背后,受到伤害的却是我们的孩子。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可能保持一致,当家长过分强调智力因素的培育时,受到伤害的就注定是这些非智力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那些人为打造的“神童”,还是未能达到“神童”目标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在这种被动学习的过程中遭到了兴趣、爱好上的扭曲。
当一个孩子在这些方面长期受到压制的时候,其心理上所遭受的损害也就无需赘言了,于是,一个个原本被捧入云霄的“神童”,在加入了学校生活之后,其心理上骄傲、偏执、缺乏耐心的障碍性问题就都显露了出来,神童的夭折,也就成为了必然。
8.孩子为什么害怕考试
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第一章 人性之爱欠缺精髓,同时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8)
当智力开发成为了家庭乃至社会教育的主流时,带来了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孩子的心理恐慌。
所谓的心理恐慌,是基于智力衡量方法的基础上,与其他孩子对比参照所产生的错觉。这种衡量孩子智力优异与否的方法,就是为我们所熟知的考试制度。
在这样的衡量方法下,学校关心的是升学率,家长看重的是考试成绩,而成绩单就成为了衡量孩子智力优异的唯一尺度,于是,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们的孩子不得不为了证明自己的智力,而一遍遍地温习考试所需掌握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惟创造精神无从展示、兴趣爱好无从发挥,甚至就连最基本的心理健康,都无法得到保证。
我们看到,那些语言与数学逻辑智能不够发达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很难得到认可和欣赏,许多拥有强烈自尊,良好自信、灵活创新能力的孩子,可能仅仅因为在语文和数学的学习上难以适意,便要背负着“笨孩子”的恶名,在人格尊严的长期践踏中成长。
于是,当我们的孩子被迫屈从于这样的检验标准,这样的体制下时,他们所能做的唯一事情就是以考试成绩来证明自己,当这种努力归于失败的时候,孩子们的自信心也就遭到了最大程度的摧残,以至于孩子们厌倦考试、憎恶考试、甚至于害怕考试。
当我们的家庭教育,一味地被这样的标准所摆布,当我们的家长,无暇甚至不屑于进行孩子非智力领域的开发时,无数孩子的潜能就此被抑制在萌芽状态。
在家长的责备声中,我们未来的瓦特夭折了,在家长的冷眼中,我们未来的爱迪生陨落了,在家长的讥笑声中,我们的牛顿沉沦了,这些本应该属于我们民族的才华与天赋,那些宝贵的非智力因素,就这样被无情地扼杀了。
作为新一代的家长,我们必须意识到的一点是,孩子的未来与希望,并不是靠今日的成绩单写出的,它更大程度上孕育在非智力因素当中,既取决于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取决于广泛的兴趣爱好,而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成长,则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必须遵循着由量变到质变的客观规律。
由此,我们便找到了中国家庭教育中所欠缺的又一项重要因素,事实上,当我们了解到这一点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必将做出又一次的改变。
9.双轮驱动的教育模式
把意志与智力相结合,得到的将是天才,把兴趣与智力相结合,得到的将是专家,把爱好与智力相结合,得到的将是大师。
——达瓦诺娃
当我们的家庭教育将非智力因素重视起来的时候,就意味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智力因素的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高智力所带来的高起点,是任何人都梦寐以求的先天优势。因此,对于孩子的智力开发,我们的家长决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放松。
从孩子未来的发展来看,智力上的提升,其首要的目的是为了在孩子的大脑中建立一个接收的平台。如果放弃掉智力因素的开发,那么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对外界事物的敏感都会受到莫大的影响。
开发智力因素,第二个好处是为了让孩子获得自我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孩子脱离了家长独立生存的时候,就必须在一些事情上形成自我的判断力,如果在这方面有所欠缺,那么对孩子来说就意味着其成为大众的附庸。
开发智力因素的第三个好处,是为了让孩子培养起对学习的兴趣,人类被成为“万物之灵”的根本原因,就是人类有求知、求智、求生的渴望,对于这一点,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曾经有所感悟:“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如同没有蜡烛的灯笼。”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其社会经验在不断增加、个人能力在不断发展,这些都可以借助学习来使其更有效率。
正因为如此,作为个人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智力因素,不但不应遭到摒弃,反而需要坚持开发,而在这个过程中,唯一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必须以非智力因素的提升,来作为智力因素开发的先决条件。
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的家长试图让孩子从事技能学习的时候,就应当考虑到这些技能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性格、爱好等非智力因素,同样的,当我们的孩子在学校的考试中不能尽如人意的时候,家长也应当从孩子的特点考虑,不应一概将其归结为孩子的智力水平。
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在我们未来的家庭教育中,当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被提高到相同的高度时,其为孩子成长所带来的驱动效应,无异于加装了一部高效率的推进机,而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孩子所遭受的伤害也势必将会降低到最低程度,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将成为这种改变的获益者。
本章后记
一个缺乏关爱的家庭,无疑会对孩子造成莫大的伤害。而一个关爱过度的家庭,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往往更大。
当我们完成了这一章的探讨之后,便会自然而然地得出这样的结论。
事实上,在中华民族三千年的教育史上,我们从不缺乏对溺爱之害的理性分析与冷静对策,然而在现时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溺爱的现象之所以比比皆是,溺爱机制之所以不能停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独特的国情所造成的。
与此同时,我们的家长一方面在物质层面提供近乎泛滥的保障,一方面又在精神领域给予孩子最严酷的摧残,其只关注智力开发,摒弃兴趣、爱好、意志、创新能力等方面培养的教育方略,毫无疑问是对孩子未来的短视行为。
事实上,我们每一位家长都对孩子怀有莫大的期望,所欠缺的只是正确的观念与方法,假如这种观念、方法能够成功地为我们的家长所掌握时,那么可以相信,在中国这块孕育了无数神奇的土地上,中国家庭教育必然会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 心灵关怀缺失,扼杀独立人格的成长(1)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我们的老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我们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呀!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的孩子,在第一任老师的培养下,完全没有树立起独立的人格。这不是父母的错误,而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哀。
导读
曾经有人向一群五六岁的孩子发问:“帽子还能做什么用?”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起来:有的说,帽子能当扇子用,有的说,帽子可作为船的风帆,有的说可以做蚂蚁的船,有的说可以当球打,有的说可以当飞碟飞,有的说可以把它垫在地上当椅子用,有的说可以当动物的摇篮,有的说可以用它装东西……
从孩子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回答无拘无束,其中反衬出的想象力,更是足以令人瞠目结舌。
然而,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我们的孩子却逐步失去了这样的能力,当我们向一群十几岁的少年提出相同的问题时,得到的答案就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戴在头上”。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失去了想象力呢?
毫无疑问的是,想象力不仅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人类的进步,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这个问题早在几十年之前,就已经由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给出了答案:“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反观中国孩子的现状,其思维之单一,视角之狭隘,想象力之缺乏,自信心之淡薄,都足以令我们每一个家长,每一个教育者心惊。
这难道就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吗?这难道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所在吗?
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早已有之,但在当下的中国却显得越发急迫,这样的现象绝非偶然,可以说,是当下中国家庭教育的缺陷,也是家长教育观念的缺乏。
究竟是谁在扼杀孩子的想象力,究竟是谁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反观当下中国家庭教育中出现的种种现象,是揭开这一谜团的时候了。
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中,我们的家长给予了孩子最多的资源,付出了最多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