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在建国后的20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少奇在建国后的20年- 第2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形势的认识开始发生了转变(1)
  刘少奇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形势的认识开始发生了转变:要承认形势的困难,要认识到其严重性。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出台,开始了三年“大跃进”之后的四年“大调整”
  庐山会议不仅没有纠正“左”的错误,反而确定了新的方针:“反右倾,鼓干劲,继续大跃进”,发动了以提前和超额完成经济计划和全民增产节约运动,想在当年完成和接近完成“二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已经压缩的基建项目重新“上马”使投资总额达亿元。
  “大跃进”的结果是什么?值得人们深深地去思考:1959年工业生产发展速度高达%,总产值及钢、煤、电等的产量提前3年完成了八大一次会议提出的“二五”计划,但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总产值下降%,粮食只达到3400亿斤,棉、麻、烟、油料、糖料、生猪等减产了13%—22%,粮食征购量却高达1384亿斤,全国上下粮食供应紧张;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结构更加畸形发展,比例更加不合理,使人民消费水平大幅度下降,平均比上年下降%,农民消费下降幅度更大,高达%,相当一部分农民生活处于困难境地。
  实际情况,没有调查,没有揭盖子,甚至捂着藏着,自然下情不可能上达,更谈不上采取措施纠正,扭转困难形势了。
  薛暮桥回忆说:“1959年农业大减产,情况更为严重。但是公社干部不敢反映农民的呼声。”
  没有吸取教训的人们,就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准备“继续大跃进”,提出了1960年经济建设的总方针是:“在1958年和1959年连续跃进的基础上,要争取1960年国民经济的继续跃进。”
  1960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由于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确定无疑的胜利,全中国的生活正在沸腾着”,中国人民“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鼓舞下,掌握了1958年和1959年的连续大跃进的经验,不但对于1960年的继续跃进和更好的跃进,充满了决心和信心。而且对于整个60年代的连续跃进,也充满了决心和信心。”
  1月2日,《人民日报》又发表社论:《开门红,满堂红,红到底》,要求各个企业、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第一季度的平均日产量不低于或略高于去年第四季度的水平,并且在这个基础上稳定上升,实现“月月红、季季红”,不但要产量红,而且要质量、品种、成本和安全“样样红,全民跃进”。
  饱经沧桑的中国,在“开门红,满堂红,红到底”的响彻九州四海的口号声中,高擎着“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战无不胜”的红旗,“雄赳赳,气昂昂”地迈入1960年。
  “大跃进”已经到了第三个年头。
  它还能够持续多久?最初,人们不知道,只晓得“继续大跃进”。
  1960年1月7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1960年的国民经济计划,确定了1960年计划的第二本账,讨论了今后三年和八年的设想。1960年计划钢产量为1840万吨,第二本账为2040万吨;工农业总产值为3060亿元,比上年增长22%;工业增长26%,农业增长16%;原煤###亿吨,增长15%;粮食6000亿斤,增长11%;棉花550万担,增长16%;基本建设投资345亿元。同时,会议提出:5年实现赶上英国的口号;年内要把城市人民公社试办和推广起来;8年完成人民公社从基本上生产队所有制过渡到公社所有制的设想。4月冶金部又提出了1960年钢产量三本账:1840万吨、2040万吨、2200万吨。5月底,中央批准这一计划指标。
  这些指标和目标,显然是在“继续大跃进”。但是,接下来却是不能实行下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会后,各省纷纷响应号召,大办县、社工业,大办水利,大办养猪场,本已控制的“共产风”重新刮遍神州大地。
  “大跃进”的形势逐步陷入困境:以钢产量为例,1960年第一季度的产量已低于1959年第四季度,4、5月份的视察继续下降。冶金部所提出的确保完成第二本账、争取实现第三本账的设想,根本不可能完成;同时,“钢铁元帅升帐”,使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受到严重影响,受冲击最大的是农业,产量持续下降,与此同时1959年起连续两年的自然灾害,严重后果在1960年“大显身手”: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东、江苏、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出现春荒,其中河北、山东等5省严重缺粮。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对形势的认识开始发生了转变(2)
在掀起一阵阵浪潮之后,人们终于领略到了违背客观规律的痛苦;在震天撼地的“三面红旗”的照耀下,困难,严重的困难,悄然来临。
  薄一波回忆说:“当时的情况,不仅干部和群众焦虑不安,处于第一线的经济综合部门更是紧张。”
  形势,已经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能否“柳暗花明又一村”?
  刘少奇在年初就开始了视察,想从实际中找出一条路。能否“柳暗花明”,他也存疑。但至少,刘少奇在找出路。
  在海南岛读书近一个月后,刘少奇在掌握理论,进行初步思考的同时,开始了自己的调查研究,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走遍了9个省市,深入到基层调查实际情况。
  实际情况让他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
  刘少奇被震惊了。
  1960年3月下旬至5月底,刘少奇为掌握第一手的实际情况,到天津、河北、河南、陕西、四川、湖北、上海、山东等省市视察工作。
  1960年3月下旬,刘少奇视察天津。3月28日,刘少奇听取了中共河北省委的汇报。
  在谈话中,刘少奇就“大跃进”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批评和建议。
  刘少奇向河北省委负责人提出了要求:要以农业为基础,各方面都要支援农业。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社会的生产水平,要看它用多少人搞饭吃,还剩下多少人去搞工业、运输、教育、文艺、科学等等。说社会分工,首先是农业和其他各方面的分工。
  他说:
  一平二调,刮“共产风”,也就是人家批评我们的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这是不好的。马克思早就说过,平均主义对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利的。过渡早了,不仅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妨碍、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要和公社的同志们讲清楚,这是不能胡来的。过渡的迟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过渡,要有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一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一是人们的觉悟提高到了一定的水平。
  你搞平调,人家不愿让你平调,这个事实本身就证明过渡的客观物质条件和主观条件都不够。
  想不要社会主义阶段,跳到共产主义去,光要不断革命,忘记革命发展阶段论,这是不行的。必经的阶段,是不能跳过去的,不能单凭主观愿望,想过就过。生产关系的改变,要使生产积极性更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要把物资调拨部门和财贸部门结合起来,组织各方面的协作。物资调拨部,实际上也是商业部。
  刘少奇沿京广线抵达了河南省,这是实现人民公社化最早的省份,也是问题比较严重的省份,尤其是在工业方面不顾客观条件、盲目“上马”盲目追求高指标,已经严重影响了这个省的农业发展,而且危及到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
  4月20日,刘少奇同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成员谈话。他说:
  我主张不笼统地反对“条件论”,要具体地讲。反对两条,一是不承认某些客观条件,一是不承认主观能动作用、主观条件。反“条件论”过分,就可能出现主观主义、不要条件、不要革命阶段论。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矛盾的统一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这里是强调条件,不能忽略条件。没有条件,矛盾就不能统一、转化和发展。
  刘少奇告诫当地负责人说:“如果领导上不搞清这些道理,反来反去,就会走到另一个方面去。”
  的确如此,从反冒进开始,到反“反冒进”,再到“大跃进”,不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而“矫枉过正”吗?
  这次视察,刘少奇并没有沿京广线继续南下,而是从郑州拐弯向西,然后从西安南下四川。
  1960年4月30日,刘少奇抵达四川。当时,四川是基本建设投资比较集中的地区,“上马”的基建项目比较多,相应地影响了其他部门的发展。
  针对这一情况,刘少奇说:由于形势造成的困难,工业区要做缓建的准备,暂时“下马”,但必须保护好一切设备,一旦形势好转就要再“上马”。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对形势的认识开始发生了转变(3)
就是说,“上马”不是不可以,是应该的,但要看条件,要看实际,本来国民经济就处于困难,再“上马”基建项目,势必加重困难形势,直至影响基建项目不可能顺利“上马”,甚至还会拉它“下马”。
  在四川,刘少奇逗留了半个月,转而乘船沿长江,顺水而下,考察了未来的长江三峡水电站大坝坝址——三斗坪。
  5月17日,刘少奇到武汉;5月21日,刘少奇经湖南、江西到杭州;5月23日,刘少奇到上海。第二天,刘少奇参观了上海工业展览会。
  5月26日,刘少奇在全国机械工业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上海现场会议上讲话。
  在这次大会上,刘少奇提出了自己的忠告说:要经常注意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包括工资制度的调整,保证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的发展,保持群众的热情和干劲,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把群众的热情使得干干净净,总要保留一些,用完了就会走向反面。
  刚刚从上海回到北京,刘少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